(一)扭亏为盈,微电生理触底反弹
2023年02月18日,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宣布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了36.99%,归母净利润297.18万元。而上年同期亏损1197.43万元。
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电生理”)于2010年在上海成立,专注于电生理介入诊疗与消融治疗领域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微创医疗旗下又一家拆分上市的子公司。
微创电生理拥有完整的产品布局,包括三维射频消融、脉冲电场消融、肾动脉消融等前沿领域。该公司也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中国厂商,在三维电生理手术量方面是国内第一。
医工融合·智领未来,“2023国际心脑血管器械大会”将于5月12日在苏州盛大召开,瞄准心脑血管医疗器械前言技术+创新产品,聚焦心脑血管器械“产学研”全产业链;本次大会现场产品展示位50个,参与人数超过500人,诚邀业内相关企业共襄盛会!
联络人:吴先生136 1282 0654、何先生136 8646 8669
去年8月,微创电生理在科创板上市,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8年与2019年的净利润均是亏损状态。但在上市同年,微电生理产品已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告,微电生理高密度标测导管和压力感知磁定位射频消融导管已分别于2022年10月及12月获批。此外,该公司一次性使用固定弯标测导管也于2023年获得美国FDA510(K)认证。
对于经营业绩,公告表示: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完善战略规划,聚焦主导产业布局,持续深化国内市场开拓,进一步加大创新产品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实现收入稳定增长。同时随着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大,海外业务收入也获得快速增长。另外,公司细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成本费用控制,持续做好过程管控和应对措施调整,在完成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营销、管理及研发等费用率实现同比下降。
本次公告所载财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暂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具体数据以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的定期报告为准。
(二)电生理手术与中国市场
房颤在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预计患病人群约1088万。由于房颤对心脑血管系统带来的潜在巨大危害,使得其治疗方案应包含除药物外的其他选项。
临床证明,电生理手术是治疗房颤最有效的手段,可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异常传导/起搏心肌部位的消融,使患者心率恢复正常。患者在接受第一次电生理手术三个月后,约有70%阵发性房颤和60%持续性房颤可以痊愈;在接受第二次或第三次电生理手术后,痊愈率可达 80-95%
受限于疾病早筛尚未推广、手术难度较高等因素,我国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接受电生理手术治疗的比例较小。2019年中国电生理手术治疗量约为128.5台/百万人,对比美国的1302台/百万人,仍存在较大的未满足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大。随着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提高和术式逐步成熟,电生理介入手术未来将迅速放量。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电生理市场增长迅速,2020年的市场规模约是2015年的3.5倍,显现了赛道的黄金成长潜力。
(三)集采来临,国产企业变中求胜
2022年,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进行集采,覆盖了全国27个省区市,共有18家生产企业、2273家医疗机构参与,所涉及的医用耗材产品上年度采购总金额达70亿元,占全国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最终共16家企业中选,中选产品平均降幅49.35%。以心脏介入电生理手术中量较大的房颤消融手术为例,单台手术耗材成本将由集采前的平均7.6万元降至集采后的4.2万元。
电生理市场中,跨国器械巨头依然保持强劲话语权,国产企业在这个领域里占比不足10%。虽然电生理国产替代尚不成熟,但集采政策的突然闯入对于头部国产企业而言也许是一件好事,因为销售量上去后整体渗透率就会有所增加,这有利于获取新的市场份额。此外,集采也要求经销商提高配送服务质量,可预见未来将衍生出专业度更高的经销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已经形成,医疗需求也必然增长。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升高,医疗支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为降低医保压力,集采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新常态。但集采的目的是合理节约开支,不是打压药企,更不是要消灭医疗行业。在此背景下,集采规则正在优化:不再一味地以低价为王,产品临床价值高低、竞争格局成为价格的决定因素。集采方案的平衡性将越来越强。
从整体看,优势不可替代产品的降价幅度低,可替代竞争充分的产品则降价幅度高。所以,国产高端治疗类耗材必须要完成对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追赶,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集采带来的“本土化”机会。未来,国内电生理市场的竞争将集中在高壁垒核心产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