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时代新机遇——跨国企业在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探访了位于上海的两家跨国械企——强生创新孵化 JLABS@上海、美敦力创新中心。
两家跨国械企地区总部负责人均表明企业的全球创新正进入“中国时刻”,披露了两大巨头本土化的最新进程。
1985年,强生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19年,强生投资1.8亿美元建成的爱惜康苏州工厂正式落成,生产包括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开放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外科手术缝合线等产品。
同年6月,区别于其他跨国企业还在“中国生产”阶段的强生,率先宣布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引擎",在上海成立了全球最大、亚太地区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上海,成为第一家对中国市场的创新地位进行战略部署的世界500强企业。
截至目前,强生创新孵化 JLABS@上海一共支持了73家初创公司,涵盖制药、医疗器械、消费品及健康等领域。
如今,中国不仅成为了强生全球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更是继美国之后,唯一一个在三大业务板块都具有“端到端”研发能力的市场,其在中国的创新战略市场正在布局。
作为全球医疗器械龙头的美敦力,已经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
2021年10月,美敦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签约落地新的投资项目,首期投资额约3亿元,用于扩大其核心产线心血管器械在中国的研发生产规模,实现更多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本土化进程。
另外,美敦力在中国上海、成都、常州建有三大生产基地,截至目前,美敦力中国本土研发创新产品有65个,其中23个远销海外市场。
同时,美敦力先后在上海和成都两地斥巨资建立创新中心,用于产品的创新研发和临床技术培训指导,平均每年培训医疗专业人士约1.5万人次,涵盖国内1000多个三甲医院。
无论是强生还是美敦力,他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强大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更看到了飞速发展下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本土化进程已经在逐步深入。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不仅吸引了美敦力和强生在本土化进程中持续加码,西门子、GE、飞利浦等械企巨头也同样动作频频,不断深入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以谋求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2022年6月9日,西门子医疗中国正式发布了全新“国智创新”本土化战略,表示将逐步推进实现从基础产品到高端产品的全产品线的本土化生产,同时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加速本土化与数字化有效结合。
目前,西门子医疗在深圳建立的生产和研发磁共振基地,供应链本土化已经超过80%。
同时,上海西门子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西门子创新中心均已投入使用,将本土化和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有效结合,不断推进数字化创新进程,标志着其在研发、生产和开放式合作等维度更进一步。
GE医疗集团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4年前,GE开始在中国推动“全面国产”的战略,随后,GE将最高端的呼吸机产线落户中国,同时也将最高端的256排CT引进了中国。
目前,GE医疗集团在中国建有四大全球生产基地,供应商超过150家,核心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85%,生产产品更是供应全球50%以上的产能需求。
2009年,飞利浦在苏州建立医疗影像基地,开启“中国智造”时代,CT产线已经覆盖飞利浦全球生产能力60%-70%。2022年7月,其生产的高端磁共振产品获NMPA批准正式上市,正式迈向“高端制造”。
2016年,飞利浦医疗全面转型,带动了本土化的升级,接连在中国设立产品、系统、软件三大创新中心,其中,苏州研发中心承担了全球近90%的研发工作,包括许多重要的零部件创新。
不难看出,医械巨头们在中国的布局已经从整机国产化到核心零件国产化,从基础医疗产品国产化到高端核心医疗产线国产化,从生产建厂到设立研发中心再到成立创新中心,正在一步一步的扩大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其在中国研发生产的产品也已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销售,更是销往全球各地。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现象,支撑起巨大的医疗需求,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急速发展。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8438.2亿元,且有望保持持续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10564亿元。
在万亿市场诱人的吸引力下,跨国械企们自然就将目光聚焦在本土化的布局上了。
如果说强大市场诱惑力是催化剂,那近两年越来越密集、强硬的限制进医疗器械采购政策,就是促进巨头们加速本土化进程的“导火索”。
早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就明确要求了137种医疗器械必须100%采购国产,消息的流出,各省份也是积极响应,部分省份开始严格限制进口产品的采购流程,将未经批准采购进口产品纳入违法违规行为。
为了深耕中国市场,顺应国产化的大趋势,跨国企业开始加速本土化的进程,不仅要生产披着国产外衣的优质产品,更要加码本土化的创新。
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浪潮不仅推动了跨国械企本土化的布局,更是加速了国内企业国产替代的进程,在一些领域,国内已经具备了能够和巨头抗衡的实力。
以DR为例,近期,医招采公布了全年DR设备的销售情况,万东、联影等销量均超过西门子、GE等跨国械企。作为国产替代最早的影像设备之一,目前国产DR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
国内企业的崛起,让跨国企业危机重重,意识到原有的仅生产本土化已经不足以支撑其在中国抢占更多的市场,正一步步倒逼着他们不断研发和创新。
跨国企业在拥抱国产化大潮流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中国市场客户的需求。
随着市场对医疗设备的性能、操作、使用感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把国外产品拿到中国生产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客户和临床市场的要求了。
因此,跨国械企想要在中国赢得更多的市场青睐,就必须研发出更贴近中国的客户和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也进一步加速了其本土化的进程。
另外,全球新冠疫情,也让跨国企业意识到供应链本土化的重要性。
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原材料供应商都在国内,无论的采购关税还是物流时间,都会被大幅度压缩甚至消失,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更是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面对市场的需求和“国产化”潮流的趋势,跨国企业在本土化的布局逐步走向深处,与此同时,跨国企业和国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首先是市场端,众所周知,国产器械主打的就是价格战,高性价比是国产器械的代名词。但是,当跨国企业实现供应链本土化后,其经营成本降低了,面对国产企业在价格上的打压,跨国企业能做出的价格让步空间也变大了。
当价格的差距被逐步拉近,国产企业的优势不再明显,跨国企业产品将凭着高品质的产品质量、多年建立的市场口碑以及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其次,在限制进口设备采购的同时,政策也在为“进口器械国内生产”开绿灯。
根据《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外资械企在国内生产的医疗设备产品也算国产,同样享受国产待遇。至此,国产的定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品牌的界限正在被逐渐淡化,产品产地成为市场更关注的标签。
可以预见,国产化被重新定义后,限制进口设备采购的壁垒,正随着跨国企业本土化进程的加速在一步一步瓦解。
失去了价格和政策双重保护的国产企业,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品服务,都必须持续发力。
只有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才能掌握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同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必将帮助国产设备颠覆已有的市场格局,得到更多的市场青睐。
另外,虽然目前跨国企业的不断进攻,让国产企业的优势逐步减少,但从长期来看,跨国企业在加速研发和创新的本土化进程中,定将引进高精尖的技术,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这些都终将反哺国内的市场,帮助国产医械市场实现质的飞跃。
国产被重新定义,是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发展深耕。同时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也创造了更为优渥的土壤,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在正向技术竞争中加速创新。我们一起期待能够在更多医疗器械领域看到崛起的国产企业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