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器械商业评论

 

 

01

骨科巨头,
发布全新一代手术机器人

2023年3月8日,骨科巨头史赛克Stryke(NYSE:SYK)在AAOS(美国骨科医师协会)2023年年会上公布了Mako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Mako Total Knee 2.0,揭开了Mako SmartRobotics™的新篇章。

 

全球装机量1500台!骨科巨头发布新一代手术机器人

 

史赛克关节置换部门负责人Don Payerle表示:“Mako Total Knee 2.0结合了我们最先进的Mako技术和我们经过临床验证的Triathlon植入物,帮助外科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从客户中收集了关键的反馈意见,并将这些建议纳入到Mako Total Knee 2.0的开发中。”

 

Mako Total Knee 2.0 以Mako SmartRobotics™及其三个关键组成部分——基于CT的三维规划、AccuStop™触觉技术和Insightful数据分析为基础。同时还引入了更加直观的设计面板和可定制的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了数字张力控制器,使外科医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无需借助额外的器械,即可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手术的便捷程度。

 

史赛克方称,目前Mako Total Knee 2.0于2022年8月开始限量发行,已经进行了3000多个病例手术。将在2023年继续分阶段从美国开始,逐渐扩展至全球市场进行发售

 

02
两大核心技术,
成长为下一个“达芬奇”?

Mako Total Knee 2.0是在史赛克第一款全膝关节置换平台Mako TKA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新升级。

 

2013年,史赛克斥巨资17亿美元收购了MAKO Surgical,将MAKO关节置换机器人这张“王牌”收入囊中,成功引领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赛道。

 

据悉,Mako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手术规划技术和智能辅助截骨技术,能够协助医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单髁关节置换术,其中全球进行的Mako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经超过50万例。

 

骨科手术对精准度的高要求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难点,Mako采用CT扫描对患者的骨骼结构进行3D智能建模进行术前规划,最终确定角度、旋转、软组织和骨骼的精确测量值,以便精确放置部件。

 

同时,Mako拥有区别于竞品的AccuStop触觉技术,能够将骨骼切除限制在预定义的、预先计算的区域,如果切割工具超出了手术前计划的界限,机械臂将会停止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IntuitiveSurgical公司研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因拥有着数千项的技术专利,一直处于行业霸主的地位,垄断手术机器人市场已20余年。而在骨科机器人领域,Mako不仅帮助史赛克成功抢跑,还让其在该领域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Intuitive Surgical 靠着达芬奇手术机器实现了股价从9美元600美元的飞跃,资本回报率年均超过40%。而在史赛克2019年公布的财报中表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离不开Mako在市场的持续发力

 

毫无疑问,凭借着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Mako早已成为史赛克骨科业务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也是史赛克长期立足市场对其不断研发的动力所在。

在技术创新端,全新一代的Mako TKA 将会最大程度的将骨关节手术推向定制化、精准化。在临床使用端,2022年第三季度,史赛克CEO表示,未来Mako将会应用于脊柱和肩部手术中去

 

目前Mako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超过35个国家安装使用了1500台,累计完成手术超过100万例,但相比于达芬奇全球7500台的装机量,史赛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引领者,史赛克正在通过其在产品研发端的不懈努力去追随达芬奇的脚步,全新一代Mako将肩负着巨大的市场扩展重任,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史赛克在骨科领域的地位,有望成长为下一个“达芬奇”。

03
卷不动的手术机器人,
有人提前退场?

在科技赋能医疗发展的大背景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不仅仅是史赛克,国际上美敦力、强生这些巨头们都已纷纷踏上了这个赛道,以丰富其产品线的发展,稳固自身在行业发展的地位。而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也在政策和市场的催化下,迎来了“爆发拿证的热闹局面。


对标达芬奇”的口号早已响彻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上空,但达芬奇强大的商业化模式让许多手术机器人企业望尘莫及。
手术机器人进入狂热发展时代的同时也展现出其内卷的一面,火热赛道的背后,企业亏损、烧钱的真实生存现状逐渐暴露

Titan Medical:裁员70%后最终退市

国际上,曾经号称“达芬奇终结者”的手术机器人企业Titan Medical,经历了三次面临退市的危机后再次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在做出了裁员70%来剥削企业运营成本的举措后,于2022年11月,泰坦医疗再次宣布出售公司。

 

但据外媒报道,由于其在产品端十余年没有新品上市,市场对其技术前景充满疑虑,导致在遍寻40多个买家后,没有一方表示感兴趣。2022年底,纳斯达克给出了退市决定

 

强生:解雇近350名员工,重组骨科业务

 

而同样是国际巨头的强生,近期也宣布解雇了旗下手术机器人业务相关的近350名员工,并决定对其骨科业务进行重组。裁员、重组等大动作,都表明了强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大变动。

 

再观国内,国家对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鼓励,以及集采的大环境,都推动着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大爆发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批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就有20余款。

 

但是,获批只是第一步,商业化才是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真正的考验,即使是相对头部的企业也面临着营收难、估值高的难题。

天智航:股价下跌,连续亏损3年

 

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上市及高光,曾经市值一路飙升至600亿,而如今股价下跌90%,直逼2018年的58亿。

据其发布的2022全年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5亿到1.7亿,其中净亏损1亿-1.2亿元。且2020年和2021年,天智航营收分别为1.36亿元和1.56亿元,已连续亏损三年,甚至一度面临退市的风险

 

微创医疗:增长超过850%,但仍亏损11亿

 

另一个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微创医疗机器人,尽管其产品线覆盖了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等五大“黄金赛道”,但也难逃盈利困难的厄运。

就在近期,港交所披露的其自愿性公告中显示,2022年公司年度收入预期较2021年同比增长超过850%,但其连年亏损的转态并没有改变,净亏损预计约11亿元~11.5亿元

 

有市场、有利润是当初众多企业涌入手术机器人赛道的主要原因。而如今,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逐年亏损,国际巨头大批量的裁员、退市的艰难困境,都与当初入场的诱因背道而驰。

 

无论是产品的研发还是实现商业化,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场硬仗。史赛克全新一代Mako的上市,以及尽管依然处于亏损,但已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超过850%的微创医疗机器人,都是众多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努力前进的缩影。

大浪淘沙,像史赛克这样能够持续保持高壁垒的技术研发实力,才能够在手术机器人这个亿级赛道上走的越来越远。未来,全新一代的Mako又会给史赛克带来怎样新的增长和突破,我们将持续关注。

 

 

医疗器械品类众多,可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 IVD(体外诊断)四大类。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不同,高值医用耗材细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眼科、电生理与起搏器等等。根据技术原理和功能差异,医疗设备可分为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 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 (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虽差异巨大,但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其参与,医疗器械的制备涵盖高分子材料、电子、模具注塑、机械、生命科学等。欢迎加入艾邦医疗器械产业交流群探讨: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