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显著特点是:政策导向性强,行业壁垒高。但随着19年大部制改革,新的医保局上台,财政加大对设备采购监管,国家政策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影响,愈发深远。
我们先来看看设备市场。以ICU设备市场为例,据MDCLOUD统计,2022年我国ICU设备采购金额为577.11亿,同比2021年增长18.8%,其中涉及品牌数量和型号数量增长明显,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48.0%和32.3%。
2022年我国ICU设备市场何以飞速发展?其根源就在于2022年我国《综合ICU设备配置标准》、财政贴息政策等诸多国家政策下发,引发了全国性的ICU设备配置浪潮,给我国大批ICU设备厂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再来看看耗材市场。以脊柱耗材市场为例,近日捷迈美邦宣布,计划将旗下脊柱业务完全撤出中国市场。为何这家扎根中国数年的全球骨科耗材巨头,突然选择放弃中国千亿级的高值耗材市场?其根源也是在于,近两年脊柱国采政策的落地,挤压了骨科耗材厂家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见,伴随着我国医改逐渐深入,国家政策对医疗器械厂家生存发展的影响将更加猛烈。如今进入202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文件相继下发,对今年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发展提出了诸多新规划、新要求,那么对医疗器械厂家而言
该如何通过“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
在2023年实现稳定盈利,甚至弯道超车?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医疗器械厂家已经开始强化团队内部对国家政策的敏锐度与理解能力,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厂家在正确理解“国家政策”能力建设上仍存在漏洞:
一方面,大部分医疗器械厂家尚未建立专业的“政策分析团队”,缺乏理论知识引导,从而对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动向了解并不全面。
另一方面,多数医疗器械厂家在政策解读方面仍停留在“概念性的浅层理解”,无法对垂直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进行深度分析、趋势预判,这就导致厂家即使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内容,也无法将其迅速转化成“订单”,从而错失诸多商机,甚至最终被市场淘汰。